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设计教学大纲

发布者:徐晓伟发布时间:2020-06-15浏览次数:252

课程名称: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设计

课程类别:实践教学

课程性质:实践环节

课程设计学分:0.5学分

计划周数:0.5周

适用专业:适用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本科教学

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土壤学、气象学、森林培育学、生态学等

开设学期:7学期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课程计划是进行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规划设计。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设计是林学本科专业学生的毕业时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在国计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掌握荒漠化监测方法、荒漠化防治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步骤及关键技术要点;学会编写荒漠化监测和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说明书。

二、内容和要求

1.设计题目(任选一个

新疆×××地区荒漠化防治植物治沙工程设计

新疆×××地区荒漠化防治机械沙障治沙工程设计

2.设计内容

1)荒漠化调查、规划设计的准备;

2)荒漠化地区地区概况调查;

3)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规划设计,包括荒漠化监测方法、防治措施与方、各项技术要求和指标;

4)附属工程规划设计;

5)成本概算和经济效益分析。

3.设计要求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设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明确任务

1)了解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设计区面积大小、地理位置。

2)了解造林区域范围内自然树种、地形地貌条件、气候、土壤条件。

3)进行完成设计任务的可行性论证,编制总体设计原则方案,制定本次调查设计工作细则及进度计划。

2.资料收集

1)乡土造林树种及其生物学特性与生态学特性;气象、地形、土壤、地质、水文、灾害情况。

2)劳力来源与单价、交通状况等。

3)植被调查、土壤测定及气象观测等。

(二)外业阶段

1.实地调查

1)确定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规划设计区域范围及界限。

2)通过调查了解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区域内地貌、土壤、植被、灾害、社会经济状况;

4.土壤调查

在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观察并记载如下内容:

①腐殖质层厚度(A层)依厚度分为3个等级:薄层(<10㎝),中层(10~20㎝),厚层(>20㎝)。

②土层厚度(A+B)分为三个等级:薄层(>30㎝),中层(30~60㎝),厚层(>60㎝)。

③土壤质地分为5

沙土:松散,湿时不成团,捏时沙性感强,有沙沙声;

沙壤土:易散,捏时有沙性感,湿时能成团但不成条,有轻微沙沙声;

壤土:湿捏无沙沙声,微有沙性感,揉成条易断;

黏土:面粉感觉,可搓成条,或压成土片,有裂痕;

重黏土:黏性、韧性强,手捏时光滑,可塑性强,可压成大片,无断痕。

④土壤紧实度依土壤刀插入和拔出的用力程度分为4级:

疏松:稍加压力即可插入

松散:加压力时顺利插入

紧实:用力能插入,拔出稍难;

极紧:用大力时能插入,取出很难。

⑤土壤pH值和碳酸盐反应用pH试纸测定土壤酸度,分为:

酸性土:pH5.5;微酸性土:pH5.5~6.5;中性土:pH6.5~7.5

微碱性土:pH7.5~8.5;碱性土:pH8.5

由以上调查结果分析造林地的主导因子、限制因子和潜在生产力高低。

(三)内业阶段

1.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设计

依据外业调查资料,参考荒漠化防治课程规划设计相关章节进行设计。

2.荒漠化监测与防治规划设计说明书编制

设计说明书由题目、前言、造林设计原则、自然及社会经济概括、荒漠化防治设计、年度作业、结语等部分组成。

三、时间分配

课程设计在完成课程相关内容以后结合课程实习同时进行。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提交课程设计的报告,内页(应不少于5页)

2.考核成绩评定标准

外业调查(50%)+课程设计报告(50%)

五、教学参考书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孙保平,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

 

撰写人:孙桂丽                               撰写日期:2017年8月20日

审核人:叶尔江

beat365亚洲体育在线


Baidu
sogou